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2013-03-13 煩惱集


從成語:『毛遂自薦』說起

《史記‧平原君傳》:「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上述出自西漢司馬遷的中國古老典籍《史記》中《平原君列傳》記載之毛遂自薦的故事,講述的是西元前257年中國戰國時期一位名叫毛遂的人向趙國的平原君自我推薦。這個典故留給後代兩個著名的成語:『毛遂自薦』及『脫穎而出』。現在『毛遂自薦』一般用來比喻一個人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最終獲得圓滿成功 ;『脫穎而出』是指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真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毛遂是個有真材實學的人,在這個故事中,除了強調了他處於被忽視的逆境時能夠把握著機會來臨之瞬間,勇於將自己的長處表達出來,從而改寫了自己的一生外,其實基本上亦間接印證了毛遂本身之真材實學得到了發揮而能夠將艱鉅的任務完成。毛遂這種勇於自我推薦的表達方式,與今天美國傳統教育方式所強調、及主流社會各階層勇於自我表達之傳統作風甚為相似,甚至可說是如出一轍,卻與中國人的傳統保守作法大異,更遑論是在二千多年前更古老、更保守的時代。毛遂自薦的成功,最基本的因素是必須具備真實的本領,即使一時被埋沒遺珠,有朝一日亦必能脫穎而出、一飛冲天,如果只是嘴巴上的賣弄,沒有真材實學,縱使一朝站得高處,到頭來仍是鏡花水月、得不償失的。
洛杉磯僑社一個群策群力的教育組織,為了管理方面更能達到完善,最近要成立新的董事會以竟其功。新董事會成立之前,一位准新董事在報章上發表了對該教育組織今後應該如何發展的看法。文章中除了提供了對該教育組織的寶貴意見外,其中有一段提到該組織:『約一年前,有一位人士毛遂自薦,願意為華文教育鞠躬盡瘁,負責推動XX華校復課,透過傳播媒體宣揚,並舉行XX華校成立30周年籌款晚會,用心良苦。』云云,聽說該位被此篇文章形容為毛遂自薦、願意為華文教育鞠躬盡瘁的人士,在新董事會成立會議上就此四字成語向該文作者、新董事會之准新董事表達强力抗議,尷尬的氣氛在另一位原組織的資深資產管理人、用「自告奮勇」作註解下得到淡化而和氣收場。
該組織要如何發展及人事上要如何調整均非本文之討論範圍,就詞說詞,筆者有興趣要談的主要是這句『毛遂自薦』成語的解讀與用法。如果對《史記‧平原君傳》所記載有關毛遂的故事充分了解,應該會理解到『自告奮勇』只是『毛遂自薦』的近義詞,與『毛遂自薦』始終略有差別,雖然兩者之差別表面上是如此的模糊不清。『自告奮勇』是指主動要求去處理某項任務,強調的是事前的主動要求,至於能否完成任務則另當別論。而『毛遂自薦』除了具備了事前的主動要求外,更有達到圓滿完成任務的結果,這個圓滿完成任務的結果就正是『自告奮勇』之所缺。
由這兩句成語的深入比較,可知『毛遂自薦』可涵蓋『自告奮勇』的全部意思,而『自告奮勇』卻未能達到『毛遂自薦』的全部內容,這點是必要分清楚的。無論如何,『毛遂自薦』絕對不是貶詞,相反地卻是比『自告奮勇』更具褒意的讚頌詞,前述被形容為毛遂自薦、願意為華文教育鞠躬盡瘁的人士,除非當初不是自己主動要求處理該項事務、而是被邀請、被委託而出任,與毛遂自薦不符,因此而提出抗議,可以理解外,如果是以為毛遂自薦乃貶詞、於形象有損而抗議,則大可不必,畢竟原文作者引用此句成語是表達對其肯定,具有褒揚的含義在內也。

2013-03-13(二○一三年三月十五日發表於洛杉磯越柬寮週報、遠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