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2013-01-07 煩惱集

文化認同 移民結局

臉書上看到昔日同窗在外國出生的下一代,居然熱愛母親的出生地猶過乃母,不但文化上認同,學業上主修越文,更而身體力行,時而回越,說是尋根也好,追求理想也罷,這真的是一個頗為另類而令人感到訝異的思維與行動。
一個人認同本身民族的文化,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但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認同,則自必有其特別的原因,最普遍的莫如與異族通婚,其次就是俗語說的“人不親土親”之鄉土情結,再其次的是移民歸化,這些都是做成思維上對異國、異族之文化認同的主要原因。異族通婚在廿一世紀地球村的今日來說,真是最平常不過,所謂愛屋及烏,對異族配偶的文化認同是十分自然的事,而大部份人對鄉土的牽掛、對出生地的戀懷,引伸成戀鄉情結,而不論出生鄉土是否為本身民族的國土,此亦無可厚非者。至於移民歸化,更是心甘情願,挖心肝對歸化國表示忠誠,難道還不認同它的文化嗎?
以上這些對異族文化認同的因由,雖然各有各精采,但是在認同之餘,如果與本身祖籍國家民族、文化,有所衝突時,如何拿捏得當,怎樣平衡得宜,是須要很大的學問來處理的。這個國家民族、文化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對一個越南華人(或華裔越人)來說,真的是感慨良多。
筆者妻系的近親,本身亦出生於越南,七○年代赴港,最後與日本籍妻子完婚。是妻子認同中華文化、還是他認同日本文化?我想可能是兩者均有之吧。他們的後代雖然擁有中國姓氏,但因長居日本,自少即由母系教養,生活習慣與行為舉止早與一般日本青少年無異,眼下中日兩國為了釣魚臺島嶼大戰在即,他們的處境可想而知真的尷尬與無奈。至於中越通婚,對越華人士來說更是比普遍更普遍,不要說自古有之,只說現時台灣之所謂「越籍新娘」數量日增、海外越華裔本身或第二代回越尋偶者大不乏人,可見中越婚姻仍然十分火紅。令人擔心的是,中越兩國亦為了南海島嶼的主權問題,齟齬日甚。在越南,除了北方河內時有反中遊行外,最近南方華人眾多的第一大城胡志明市、昔日的首都西貢市不時亦有反中示威,政府暗中對華族越人亦有很多限制,如果最後中越兩國為了南海的利益而大動干戈的話(其實這個趨勢是必然的),中越通婚者除了其中一方將民族情懷犧牲放棄外,他們的處境又是多麼的尷尬與無奈。說到移民歸化,從你宣誓入籍時起,理論上你的效忠對象便只有對歸化國而已,不過華人一般均法輕情重,對故國、鄉土大都不能忘懷,因此有朝一日當歸化國與祖籍國發生了爭執,肯定又有一番尷尬與無奈,二次大戰時美籍日裔無故被美國政府集中拘留便是明顯的例證。記得筆者前曾編撰過某會所的年刊,內文有談及「希望祖國的民主之花以後能夠開得更燦爛」,不料卻惹來逢中必反之死硬派反共人士追問是否在「歌頌」共產黨祖國?更強以二分法表示『既已宣誓成為美國公民,為何仍然歌頌共產黨祖國?為何要冒九死一生逃離共區?現時為何不選擇離美定居祖國?』這種為反共而不分青紅皂白、亂扣紅帽的說法,當然不值識者一駁(事實是筆者寕願不為識者,第一時間即已行文駁斥之),但是這已經清楚說明了如果選擇了歸化自由美國,再對別的國家有所憧憬,不管只是根的認同,總能惹來有心人士無限上綱的無理嘲諷與攻擊,這算是更另類的尷尬與無奈吧。
筆者父執少時自中國南方隨親移居越南,與我們歸化美國不同,他們那一代迫於時勢,在心不甘、情不願、無可奈何之下入了越南國籍,從此他們及在越南土生土長的我們、以及下一代、再下一代,均被叫做「客住」、「船人」、「華人」、「越籍華裔」、「越籍華人」、、等等不同稱呼,不過無論用怎樣的稱呼,你不是「正宗越南人」的意識是再明顯不過了。及後,我們這些被越南人明裡暗裡歸劃為中國人的所謂越華人士漂洋過海抵達美國,早到的精明台灣人卻好像分不清楚似地,張口閉口總愛稱呼我們為「你們越南人」。時至今日,小部份祖國新移民亦很懷疑我們這些「越南華裔」是流著與他們一樣的中華血脈,每每驚嘆「你們還會說、看、寫漢文?」好像越華人士應該是不懂得說、看、寫漢文才合理一樣。
人,無可奈何的離鄉別井,很多時難免顛沛流離,徬徨岐路,徘徊猶豫,不知所措,以前甚至被人形容為「人離鄉賤」。現在當然另當別論,不是有越華成功商人回越對胡志明遺體表達感激,感謝胡志明赤化南越,使他有機會在外國發跡、發達嗎?對此等新貴而言又怎會「人離鄉賤」呢。不過,離鄉後經過一段徬徨艱苦期,移民對新的定居地慢慢適應了,進而開始大感認同,此亦情勢使然,無所謂對或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故鄉意識早已模糊,甚至已蕩然無存,後代就以出生地認同為故鄉了。本文開場白說的同窗下一代,能代母尋根,當然是好事一樁,而所尋的根卻是母親的出生地而不是祖籍地,說穿了就是圓了母親對出生地的鄉土認同夢。至於母親的祖籍,不要說他已模糊,其母可能亦已忘記,或者早已蕩然無存,相信這亦是天下移民者的必然結局吧。

二○一三年一月七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