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何物?
本月九日,香港太古城發生一起母殺子復自殺之倫常慘案,四十七歲雷姓女死者,因懷疑其港大講師的丈夫有外遇,涉嫌將十歲獨子勒死然後再自盡,用自己雙手結束所有無邊的痛苦,用兩條人命向世人作出最嚴厲的控訴。
雷姓女死者丈夫姓于,比她年輕七歲,外表高大俊朗,人緣好又有才華,有「港大才子」之稱。半年前雷婦懷疑丈夫有第三者,雙方協議分居及離婚,然而雷婦內心始終無法釋懷,感懷情路,心結難解,抑鬱成病。去年九月曾在家中燒炭自殺,幸及時獲救,但至十二月又再次自殺,亦被救回後一直在醫院留醫,至此次出事前一週才出院,不料九日慘劇終於發生,而且是連無辜的兒子亦被禍及。
一個人一而再、再而三、用多種方法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勇氣不可謂不大,而因為這樣要將自己最愛惜的人亦親手毀滅,玉石俱焚,更需要不顧一切的無比決心,而做成這個決心、勇氣,罪魁禍首實正正是情關難過也。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相信很多人均與筆者一樣,認識此闋詞是始於金庸先生筆下的一部名作《神鵰俠侶》,若問金庸十四部武俠小說中最為讀者熟悉的詩詞佳句為何?相信亦非此莫屬。書中女魔頭赤練仙子李莫愁出場時便高唱此詞,而最終在陷身火海時亦狂歌當哭以此詞作絕命曲,這個一生中都得不到真正愛情的「可憐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向世人追問:情是何物?
這首調寄《摸魚兒》的雁邱詞,原詞作者乃金朝(相當於南宋時期)之大詞人元好問(1190-1257),被後世譽為金詞第一佳作。他年輕時赴試,途中遇到捕雁獵戶告訴他當天捕殺得一隻大雁,而大雁的伴侶竟不飛走,一直在上空盤旋哀鳴,最後竟投地而死。元好問買下這兩隻雁,把牠們葬于汾河岸邊,稱爲「雁邱」,還作詞悼念此事。大雁是鳥類中對愛情特別堅貞的,聽說牠們一雌一雄在一起,很少分離,與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同林鳥實不可同日而言。《本草綱目》說雁有四德,其中一德乃「失偶不再配」,以示其節。元好問對這對具有壯烈的性格,堅貞的情操,而用情至深的大雁深為感動,他更相信大雁之死是不會如燕子、黃鶯等一般只化為黃土,為愛殉情、為人間留下一則淒美故事的大雁兒一定會流傳千古,供天下有情人悼念,被後世的騷人墨客憑弔傳頌。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只引用本詞上半闋大雁殉情淒烈之描述,下半闋有關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典故則從缺,因為李莫愁之思緒情懷與原詞下半闋沒有什麼關係,畢竟小說只是強調書中人為情所困的辛酸,而不是詩詞介紹與賞析。而在引用的上半闋詞中,金庸亦將原詞易改了數字,一般文學評語都認為「問世間」比原作「恨人間」益增含蓄之美,「就中更有癡兒女」比原作「是中」更切合當代人常用語,而「千山暮雪」比「千山暮景」多了一點孤寒之意,意象更為豐富,等等。然而,在詞說詞,《摸魚兒》雙調一百十六字,以平仄論,首句應為「仄平平」,「恨人間」平仄合,「問世間」的「世」是仄聲,尤其是在第二字,平仄不合便成瑕疵。不過,正如前說,小說是以書中人的感受及其事蹟來感染讀者,而不是純文學之詩詞賞析,這種平仄上的小節實是瑕不掩瑜的。
愛情、愛情,有人說愛情就好像一杯咖啡,是香滑甘醇,又是沉厚苦澀,只要你喝一口,你就不會忘記那種味道。這是典型咖啡族的說法,不喝咖啡者很難體會。愛與情看來好像是已結合成一體,但是細細分析、慢慢體會,愛與情始終是略有分別的,雖然這個分別是如此的細微,如此的不明顯。愛是直接的、甜甜蜜蜜的、轟轟烈烈的,而情則是雋永的、天長地久的、刻骨銘心的。大抵愛一個人基本上是幸福的,而被人愛則更是幸福之最了,因為有了愛才產生出情素,有了情素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情。當愛昇華到、維持到兩個人以「老伴」相稱的時候,這份情便早已超越愛的範圍了。
元好問以雁兒對愛情的堅貞,以雁喻人,感嘆世間「情」這個字,直教人生死相許、徬徨困惑,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一般人都以為為情煩惱、為情所苦的僅為不識愁滋味的青少年吧了,其實中年人、老年人亦何嘗不一樣,擺脫不了情鎖、掙脫不了情網的又豈止少年人而已。人世間,除了怎樣怎樣地生死相許,到頭來更多的是生離死別,像香港太古城的慘劇,又怎一個「情」字了得?
二○一三年一月十五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