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2012-09-09 煩惱集

「大俠」之詮釋

    九月剛過了一個星期,距離光輝的十月越來越接近了,坊間社團慶祝兩岸國慶的「遊戲」正式開始。日前有幸參加了以洛杉磯老僑為主的『南加州各界華人華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國慶晚會』活動,場面溫馨感人,僑胞熱愛祖國的氣氛,彌漫著現場每一個角落。海外僑胞此種對祖藉國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愛國情懷,雖然偶爾被一些「已進化之高級華人」評擊為愚忠,其實亦為中華民族根深柢固的儒家思想下之延續而已,此是沒有對或錯之分的。
    晚會同桌者均為越柬寮社團領袖精英,有主席、會長、監事長、名譽主席、名譽會長等等,筆者敬陪末座亦與有榮焉。席間名譽主席突然向大家提問知否「張無忌」其人?筆者尚未領會之際,卻早已有多人回應知之甚詳,名譽主席接著提問知否「張無忌之母親貴姓芳名?」這下一時眾人頓感遲疑,思索之間一向後知後覺的筆者卻突然福至心靈,將從遲頓的大腦中拼出的「殷素素」三字脫口說出,名譽主席欣然接受,並對這些提問進行解說。
    原來席間眾人在只顧埋首大快朵頤之際,全桌只有武學修為精湛的名譽主席眼顧佳餚、耳聽八方,居然在一片嘈嚷聲中聽到台上所介紹的嘉賓有一位姓名為「甄素素」者,由於粵語「甄」、「殷」同音,因此借金庸筆下之同音小說人物,引出嘉賓姓名,可見名譽主席反應之快,以及大家對「金學」之熟悉程度。
    話題一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興高彩烈,議論紛紛,原來全是金庸先生的忠實「粉絲」。於是有人提問明教之教址何在?有人提議登峰光明頂;有人希望聚會華山(論劍?),足見武俠文學宗師的金庸,其大作早已膾炙人口,加上部部名著均先後不斷被兩岸三地影視界改編拍攝成電影或長篇電視連續劇,故事之情節、人物之個性等等更已深入人心,對近世社會影響至巨。
    金庸大師的十四部武俠小說,除了獨自成篇外,有些大有連帶關係。小說均以真實歷史帶引,主題明確,文字精練,情節曲折離奇,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這些都是其作品令人愛不釋手之原因。筆者個人領會的是,部部小說均有主題外,在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性格個個不同,作者每喜藉書中人物之口,道出作者的內心感受。因此藉著席間一遍「金學」的氛圍下,筆者亦向名譽主席及大家「金學」愛好者就教另一個問題,就是金庸先生借《射鵰英雄傳》男主角郭靖之口,在下一部有連帶關係之《神鵰俠侶》中說出「大俠」的定義是什麼?可能書中這個關節眼典故比較偏僻,大家一時未能道出答案,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急著追問真相,筆者只好先賣個關子,請大家回家再翻書參詳一二,或者日後詳閱筆者專欄,真相當會揭曉焉。
    所謂「大俠」的定義,見諸《神鵰俠侶》第二十回後段,楊過本欲行刺郭靖,假意投靠郭靖於襄陽城,夜間就寢前,郭靖基於對楊過的愛護,向他說出一番學武之人行俠仗義的大道理。該段原文如後: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以上郭靖所言要點就在:「行俠仗義、濟人困厄,俠之小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可見郭靖(其實可能就是金庸本尊)對「行俠仗義、濟人困厄」之行為仍只評為「小俠」所為而已,而對「大俠」的詮釋,基本上只「為國為民」四字,而這「為國為民」說穿了亦就是傳統儒家思想之「忠」與「義」而已。盡管現時有部份人士以現代民主、人權、等觀念來否定儒家思想此類「為國為民」、「忠」、「義」等等為愚忠、迂腐,其實亦與本文開始時所說海外僑胞對祖藉國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愛國情懷一樣,只是中華民族根深柢固的儒家思想下之延續而已,此事真的非關錯與對。
    謹以本文獻給各位主席、會長、監事長、名譽主席、名譽會長等「金學」同好,咱們日後論劍有期。

二○一二年九月九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