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13-07-08 洛城隨筆


洛杉磯《越柬寮報》社長馬昭君兄剛於隨『越柬寮世聯會中南半島、海峽三地工作訪問團』訪問完畢,回洛後已著手撰作一系列相關報導。上月三十日在越柬寮世聯會慶祝美國國慶感恩晚宴中,筆者有幸與馬社長同席,席間他約略地向筆者談及此行的見聞與結果,以及近期筆者專欄中提及有關語音變遷所引起的紛爭及共鳴等等,更舉隨訪問團出席廈門『2013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期間,大會討論議題時,有部長級官員演講人將“樂山樂水” 唸作“Le Shan Le Shui ,將本句在此要發“Yao”音的「樂」字讀成快樂的“Le”音,演講人事前的功課顯然沒有做好。(此節有關「樂」字讀音內容詳見《越柬寮報》75日第一版。)

筆者對馬社長所言甚感認同,出席如此盛大活動,居然「想當然」地「有字讀字」,誠意不足之餘,更有可能令不知者跟隨,以訛傳訛,其影響不可謂不大。無獨有偶,六月底的國際頭條新聞中,有南韓女總統朴槿惠訪問中國的消息,台灣各大電視媒體新聞播佈、中天名主持人及來賓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在時事節目等均一致稱女總統“Pu Jin Hui”,香港媒體則以粵語稱為“Pok Gun Wei”,這個「朴」字的讀音與數十年前朴槿惠的父親、前南韓總統朴正熙時代時港台及越南堤岸華人的讀音一致,但是,今時今日的媒體已經多了大陸方面的參與,如果轉台看看大陸媒體的報導,自CCTV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以降,全部將朴槿惠讀為“Piao Jin Hui ,「朴」字的讀音跟港台讀音完全不一樣,怎麼會如此呢?

翻開台灣出版的《國語日報辭典》,「朴」字的讀音為“ㄆㄛ,另為「樸」字的簡寫,亦為姓,發音為ㄆㄨ”,最後一欄註明為姓,發音為“ㄆㄧㄠ”。這部字典告訴我們,海峽兩岸對「朴」姓的發音都沒錯,至少各有根據。再看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李氏中文字典》,它的讀音、註解,與《國語日報辭典》基本上一致,只是最後第四欄註明:姓,朝鮮族,發音為“Piao”(即國語注音“ㄆㄧㄠ”,廣東話讀嫖,飄的陽平聲)。因此「朴」字作為朝鮮族人的姓氏,可以肯定要讀作“Piao”的。

「朴」字隨著解釋與用法的不同而讀音亦隨之變更有如上述,而「樂」這一個字的讀音則更為複雜。表示愉快時讀“Le”(粵音Lok6,陽去聲);表示和諧之音調時讀“Yue”(粵音Ngok6,陽去聲);表示一種喜好時讀“Yao”(粵音Ngau6,陽去聲);表示一些專有地名時多讀為“Lao”(粵音Lok3,陰去聲),等等。

對於“樂山樂水”的「樂」、“朴正熙、朴槿惠”的「朴」等字的發音問題,亦間接提供了一個很值得吾人思考的課題,就是中國文字一字多音或稱破音字,究竟有沒有這種需要呢?

在拉丁文字中很少有一字多音的問題,我們熟識的越文絕對沒有,而英文則只有若干特別場合例如元音字母(Vowel)為首的字詞,其前面的定冠詞「The」要發「ðï」音等,即使是這種音節上的變更,亦是條例清楚,只要熟習文法便不會說錯讀錯。反觀我們中文,一字多音現象層出不窮,既沒原則,亦無條例依據,只能依靠多聽、多聽、多聽,而且必要聽到的是正確的讀音,否則如聽到前言部長官員的說法而奉為圭臬,亦只能空嘆遺憾而已。可見中文要普及到全世界,這個問題不但令外國人卻步,就是咱們老中,比起老外來也不見得輕鬆了多少。

除了上面「樂」與「朴」兩個比較特殊可以發完全不同讀音的單字外,其他只轉換平仄聲調便有不同意義的多音字更是數不勝數,隨手拈來便有以下的例子:

長:長短、長度,讀Chang陽平聲;成長、長進,讀 Zhang陰上聲;作多餘解如冗長時讀Zhang陽去聲。
重:重要、重心,讀 Zhong陽去聲;重複、重建,讀 Chong陽平聲;粵語讀陽上聲時是表示與輕相反,如很重、重病。
種:作名詞如「種子」、「人種」時讀Zhong,粵音Dzung2陰上聲;而作動詞用如「種植」時讀Zhong陰去聲。
朝:朝代、朝廷,讀Chao陽平聲;朝氣、朝早,讀Zhao陰平聲。
告:廣告、告辭,讀Gao,粵語Gou3陰去聲;作誠心勸告解的「忠告」,此時的「告」粵語要唸Guk7陰入聲。
質:物質、質問,讀Zhi,粵語Dzat7陰入聲;作為抵押品之「人質」,此時的「質」國音不變,粵語卻要唸成Dzi3陰去聲。
大;大小、大概,讀Da;專稱醫生之「大夫」,粵語讀音不變,國音則轉為Dai音。
行:步行、行禮,讀Xing,粵語Hang4陽平聲;作為道德行為的「品行」、「罪行」,此時的「行」國音不變,粵語要讀Hang6陽去聲;作為「行列」、「銀行」、「行情」時的「行」國音要轉讀為Hang,粵音轉讀為Hong4陽平聲。
調:調解、調笑,讀Tiao粵音Tiu4陽平聲;調換、調查、聲調,讀Diao粵音轉讀Diu6陽去聲。

以上各單字均是一字多音的典型,中國人從少學習、使用中文,要分辨清楚應該可以應付,外國人半途出家,對這種複雜多變而又沒理據可循的同字異音要應付自如是有其難度。話說回來,中文字既能依據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六書創製,為何不能依意義而創造出足夠的辭彙,而須借殼他字而另轉其聲?作為一族人的姓氏,「朴」字讀“Piao 可能有著對祖宗歷史傳承的必要,筆者不便置喙,對於明明是快快樂樂的「樂」字,為何表示愛好、喜愛時要轉讀為“Yao”(粵音Ngau6,陽去聲)?其實有關本字讀音的爭辨其來有自,當代中國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數年前在央視某節目就曾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的「樂」唸作“Le”,馬上引來十萬多條短訊批評,內容全是指責余秋雨不應該唸錯字。但是余秋雨並不認為自己讀錯字,反駁要『用當代話的口語、容易聽懂的發音方法來激活傳統語言硬塊』,並引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文豪魯迅所說『要麽讓古字挽著古音一起死亡,要麼改變古音讓它們活在當代人耳邊』的觀點,諷刺批評者為咬文嚼字的字典派。此外他亦主張在古代的異讀字(破音字)當中,意思靠近的應該歸併,如果意思不靠近便不要歸併。

歸根究底,這些古語與當代人日常用語的爭辨,與筆者前期有關《粵語正音的爭議》一文的報導可謂殊途同歸。“樂山樂水”出於孔子的《論語》,當時的「樂」字可能只讀“Yao”音,後來歷經時代更替,各地人民交往,社會約定俗成,表示愉快時「樂」字已發展成“Le”音,但“樂山樂水” 卻是孔子說的話,於文有據,大家仍遵循“Yao”音的讀法,因此一直沿用至今。這與近代香港一位教授拿著一千年前的韻書來指證今人讀音錯誤一樣,孰是孰非亦非一時可以說清,但語言是有著豐富的生命力,不合時宜的終會被淘汰。對造成今人的紛擾,孔夫子泉下有知,亦必嘆曰:吾不欲觀之矣!


2013-07-08 (二○一三年七月十二日發表於洛杉磯越柬寮報、遠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