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13-06-11 洛城隨筆


穿越『燕詩』的聯想

『如果他們現在都像這個模樣,你說多好。』

開車途中,妻在旁邊少有地不嘮嘮叨叨、暫時不再扮演那演之有年的「指路仙人」,原來是正忙於翻看剛從儲藏庫取出之陳年相片,一會兒自言自語,一會兒又嘻嘻哈哈,看得出是正在陶醉於陳年的回憶中。看著翻著,突然地指著相片中二十多年前的一對兒女,不由自主地說出上面這句話。

人生就是如此的矛盾與奇妙,二十多年前,一個巴不得孩子們早日長大成人的母親,今天卻又多麼地渴望兒女能夠回復到孩童的模樣。

作為這位剎那間思潮顯得矛盾的母親之另一半、這一對早已成年的兒女之父親,我深深體會在這個矛盾的過程中,妻子內心深處轉折的起伏。兒女在孩童時,一切飲食起居全由母親調理,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全職上班,這個繁重的母親、主婦角色,試問又有誰能夠輕鬆以對?希望孩子早點懂事,早日成長,以減輕身心的疲憊與壓力,實在是無可厚非。若干年後,雛燕羽翼成,「隨風四散飛」,老大、老二均以弱冠之年便遷出其成長窩居,在外面風雲變幻的世界完成學業,覓事謀生,再而成立家庭,此期間我與妻雖亦「卻入空巢裡」,卻未感「啁啾終夜悲」,更樂得清靜了若干年,但是,當雛燕成長離巢高飛後,畢竟當年「翩翩雄與雌」的雙燕不經不覺已漸漸踏入暮年,感慨兒女不復孩時模樣,其實更多的是感嘆自己的年華漸逝,容顏難再,這種對時間恐懼的感覺與反射,當然更加無可非議。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膾炙人口、借燕子以描述為人子女趁父母健在時該盡孝道的名詩《燕詩示劉叟》,白居易藉這首詩告訴劉叟,他為兒子的離他遠去而傷心,就像當年他年輕時背棄父母,父母也是這樣傷心一樣,整首詩的主旨就是告誡世人要孝順父母。白居易的詩以情真意切,平易近人著稱,作品力求通俗,所謂老嫗能解。這首《燕詩》記得在唸高小時便已讀過,當時雖然朗朗上口,卻始終體會不深,隨著年歲的增長,人生閱歷的累積,再回頭重溫,再從頭唸唸,唸完後,感動之餘不知不覺間兩眼已漸覺模糊了。

從妻子的感慨,令我回憶起很多年前看過已故香港奇材詞界泰斗黃霑先生的一篇專欄文章。黃霑先生一生處世特立獨行,玩世不恭,喜作奇想,該文內容表示如果人類出生時的嬰兒都是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一路發育便一路脫胎換骨,一路成長便一路返老還童,到了暮年的老人便進化成現時之嬰兒模樣,換言之是將目前人類的進化基因完全顛倒,他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更繽紛璀璨,多采多姿。這種天馬行空的奇想,也只虧像黃霑此種奇材才想像得出來,雖然終其一生亦未能得償所願。

珠玉在前,有了這個奇想,魯凡不妨亦狗尾續貂一番。老年時雞皮鶴髮,容顏不保固不美矣,但是如果人生到了暮年,樣貌與身形卻日漸年青,最後回復嬰兒模樣,說到底屆時仍是需要旁人悉心照料,嬰兒愈小,照顧愈甚,此亦非十全十美的響往模式,不如實事求是,用優生的方法,將人類生理基因調整由嬰兒期、青少年期、至盛年期即可,以後無論年歲多高,容貌、體質均一直保持盛年模樣,如此人生既能一直保持艷麗,沒有年華逝水之嘆,到入土為安前原則上亦能自己照顧自己,不必事事假手於人。將現時的從生至老模式加以改良,應該更勝黃霑先生的老而再生模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此種模式不全是徒托虛言,泛於空談,以目前基因改造的技術領域再推進,相信若干年後,再過數代或更短,理論上此種美妙人生模式必能實現,屆時後世人士必尊魯凡為此模式之先知先覺者。

美麗的憧憬幻想過後,現實還是要回歸現實,無論這個現實是怎樣的殘酷。不論妻子對年華逝水再怎樣的感慨,對人生變幻再怎樣的戚然,地球就是如此的運作,人的一生就如朝陽初出,再而日上三竿,再而日正當中,日中則昃後,再而斜陽夕照,最後日落西山,然而黑夜來臨之後,到了盡頭又是黎明。《易經》「雷火豐」的彖辭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可見天地萬物造化之理,其盛衰進退必有其時,天地尚且不能恆盈或常虛,又遑論人的正邪消長及禍福倚伏。吾人對此生老病死之必然現象亦不必過於耿耿於懷,以平常心泰然處之可矣。

親愛的,妳還是繼續專心當「車長」吧,沒有妳的嘮叨,沒有妳的「仙人指路」,開車,還真有點兒不習慣呢!

2013-06-11  (二○一三年六月十四日發表於洛杉磯遠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