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於今年中國人大政協會議上提交了「關於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引爆了中國大陸甚至海外有關漢字「繁簡之爭」的大討論;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最近亦表示未來兩岸可以推動「識正書簡」,即書寫可採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印刷則使用正(繁)體字,這樣才能保存中華文化、才能跟中華古籍接軌;而於本年初,韓國二十名前國家總理共同簽名上書總統府,呼籲政府強化漢字教育,提議在韓國的小學當中正式開設漢字教育課程,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漢字(中文)的規範與使用問題,忽然地有這麼多人重視和討論,的確令人鼓舞。
漢字之有繁簡之爭,是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建政之後,大力推行簡體字,其堂而皇之的理由為一來是書寫方便,二來是教學方便。希望藉由這兩個方便,以幫助教育之普及,減少文盲之比例。經過五十多年的推行教導,大陸倡導之簡體字與在台灣之中華民國仍在沿用之傳統正(繁)體字,基本上已漸行漸遠,現在大陸年青的一代只認識簡體字,對傳統之正體字不要說書寫,連閱讀幾已至不可能。反觀台灣、香港、以及大部份海外華僑地區等地,因為向來沿用正體字,對大陸之簡體字雖可依上下文義「猜」知是何字,亦感閱讀困難。其中最難令使用正體字者接受之簡體字莫如以一筆劃少之同音字來混淆、代替另一筆劃多的字,如用「后」代替「後」,「面」代替「麵」,「丑」代替「醜」,「园」代替「圓」或「園」,「范」代替「範」……等等。數義共用一同音字之下,使文字意義混亂,功能受損,是有其嚴重偏失之處者。
經過五十多年簡體字的推行,大陸上文盲之比例可能是有所減少,但這是使用簡體字教學所使然的嗎?我們看看使用正體字的香港和台灣,教育更普及,文盲更少。雖然其原因很多,惟吾人可以確定的是簡體字之「方便」、「易學」絕非幫助教育推展、減少文盲之關鍵性因素。再者,通過簡體字教育洗禮下之一代,他們已經逐漸失去了直接閱讀中華古籍的能力,再長此以往,中華文化的傳承會產生斷層,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將步上巴比倫文明之後塵,只成為少數考古專家學者的研究項目。
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而這亦正是中華民國馬英九總統所提倡之「識正書簡」的正確意思。他認為印刷及正式場合中應該使用正體字,至於手寫,方便即可,要能把握文化傳承,讓下一代知道祖先怎樣寫字。馬總統更提議中華民國要盡快把正體字向聯合國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否則會被擅於竊據中華文化為己有之韓國捷足先登。這略帶諷刺的說話,除了道盡韓國的無恥嘴臉外,亦間接證明了韓國對漢字的重視程度。
以目前兩岸之現狀,「識正書簡」的確是個可行之方針。其實「識正」可矣,「書簡」則隨人而異,方便即可。始終文字是構成思想、知識的元素,在文化中佔最重要的地位。因為數十年政治力以及其他原因影響下所造成的分歧與混亂,致使有五千年文明、佔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漢字失去統一標準與規範,又如何期望漢字(中文)能像英文一樣,擁有世界性優勢語文的地位呢?海峽兩岸以及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書同文」應是今後不容怠慢與忽視的正確目標。
《南國閒情》July / 2009
1 則留言:
繁體字"圓"的簡體寫法是"圆", "园"指花園的"園"。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