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2014-04-25 洛城隨筆


依稀故國多情夢

網絡上一篇北京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生所寫的文章,名為《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個怎麼樣的存在?》,現正應作者要求而廣被轉載。

這篇基本上分為三個主題講述作者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在國內及在中國的遭遇加上後記的專文,不知道其他讀者讀後評價如何,但背景不同的讀者自必有其各自不同的解讀與認同,這一點是絕對肯定的。對來自越南的筆者來說,《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個怎麼樣的存在?》(以下簡稱《馬》文)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的地方,雖然差異之處很少。其餘簡直如出一轍,甚至幾可只將原文中「馬來西亞」一詞改為「越南」,則通篇仍然流自如,可見其感受度實在良多。

《馬》文作者以三個「存在」來分別講述其自身的體會和感受。首先第一個「存在」就是「尷尬的存在」,其定義是馬來西亞華人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正是裏外不是人。

第二個「存在」為「獨立的存在」,作者指出「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意味著這個族群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是華人但又不是中國人,是一種特殊的群體,獨立於世界之林。

《馬》文作者的第三個「存在」稱為「悲壯的存在」。作者感嘆馬來西亞華人空有無數英才,卻不被馬來西亞政府承認、接納,華人精英報國無門只有出國發展一途。馬來西亞政府一面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一面卻無視大批華人人才滾滾外流。馬來西亞華人有心報效祖國,卻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國門。

太相似了,尤其是第一及第二個「存在」。筆者清楚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開始與台灣來的早期移民朋友、同事接觸,當彼此知曉來自何方後,通常他們的第一個問題亦總是:你的國語怎會說得那麼好啊?有來過台灣唸書麼?,一臉驚奇的樣子。但是,隨著交往日子愈久,他們的詞語中總不知不覺地時以你們越南人來「稱呼」筆者等這一代越南華人。他們根本不知道,除了極少數的知識分子外,無論政府、政客、及一般的正宗越南人不管其表面功夫再怎樣,打從心裏他們就從來沒把我們這一族群看作是越南人,你們華人是其對我們的一貫稱謂。到了近十多年,中國大陸移民在洛城正蓬勃發展,跟他們交往下,第一個問題仍然是很驚奇的說:你的普通話怎會說得那麼好啊?你的中文不錯,有來過中國唸書麼?。這種兩岸中國人不認為你是中國人、越南人又不承認你是越南人之「尷尬」,亦有異於一般正常民族的「獨特」存在,不正是如《馬》文所述般裏外不是人、特殊獨立於世界之林麼?

至於《馬》文所稱的第三個「存在」,由於時序的不同,加上馬來西亞與越南兩國國情的差異,這個「存在」是無法相提並論的。越南華人的中文文化教育鼎盛時代是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左右,隨著西元1975年越南南方政權易手後,統一南北的越共政權開始有計劃地推行越文為國家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文,慢慢地主要為華語的所有外語學校都得淘汰消滅。經過四十年系統化的生聚教養,目前越南華人的中文程度除仍賴易幟前的華文前輩及小數後起之秀支撐外,與上世紀越華文壇精英輩出之成就實難相並論。

越南統一後出生的華人子弟,成長的過程中在先天環境上與他們的先祖輩甚至上一輩已明顯的有所不同,民族文化的堅持已屬奢侈,甚至學習母語的天賦,亦隨社會環境的供須變遷而隨波逐流,今天胡志明市的華裔居民說中國方言母語的大多為上了年紀的族群,年輕的早已「識聽唔識講」(聽得懂但不會說),甚至根本連「聽」都成問題,更遑論其他文化傳承。因此這輩的越華族應該與《馬》文作者所述的「悲壯」完全沒有存在關係,與現代馬華人的遭遇大部份相似的反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這一代越華人,這是否顯示了歷史循環的諷刺。

越南華人與馬來西亞華人的另一相似的是他們從民族文化出發,為中華文化傳承奠下的豐功偉績,海峽兩岸四地那些以中華文化發源地自居的中國人有人知道這一切嗎?有誰知這兩地的華人先輩用了多少血汗、多少淚水來爭取民族教育權利?來灌溉這片文化之福田?

故國依稀,情非得已!時至今日,可能有人要說你們這批人、或你們這幾代人都是滿腦子一廂情願,自作多情,咎由自取。偉大祖國的總理不是說過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嗎?你還來吹皺那一池春水作啥?說得合情合理,不過,無論越華、馬華、柬華、寮華、甚至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要記住的是,無論你的國籍再怎樣更改,你的語言再怎樣改變,你的文化再怎樣變更,你的心態再怎樣樂於被同化,而你的血液、你的基因是始終改變不了的。

v魯凡 04/23/2014二○一四年四月廿五日發表於洛杉磯越柬寮報、遠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