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2010-10-06 洛城三劍客



諾貝爾獎為何與中國無緣?

每年踏進了十月,隔著海峽的兩岸中國人政府都會分別慶祝各自的國慶節日。去年大陸隆重慶祝60週年國慶,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壯觀的場面展示了中國欣欣向榮之繁榮盛世景像。海外華人對祖國60年來取得的如此巨大的進步,感到多麽的興奮與自豪。

每年踏進了十月,亦是一年一度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獲獎名單開始陸續公佈的日子,陸續公佈的獎項獲獎者名單均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本月4日首先公佈了2010年諾貝爾醫學獎由「試管嬰兒之父」、英國科學家愛德華茲奪得,昨(6)日又公佈了任教於英國的兩名俄裔科學家,安德列蓋姆和諾佛瑟列夫,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接著今(7)日公佈之化學獎得主由美國科學家理查赫克,以及另兩位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鈴木章共同獲得。積過去的經驗,隨著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獲獎名單陸續公佈,2010年之獎項大概還是沒有本土中國人的份兒。

其實這個象徵著最高榮譽的頂級獎項,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人類文明之最新、最智慧的成果,不就相當於每年一次的全世界「精英大閱兵」嗎?自瑞典科學家諾貝爾1901年設立該獎項至今以來,約略統計,獲得此殊榮者已有超過800人,其中美國獲獎人數最多,約佔七成以上,而他們的人口卻只佔世界人口不到5%。再說亞洲鄰國中,日本近年先後已有數位獲得諾貝爾獎,甚至印度、巴基斯坦等所謂之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也都曾出現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場「閱兵儀式」中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國,卻始終見不到我們本土中國人的身影、至今一直與本土中國人無緣,這是我們中國人大家一直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過往有很多華人學者對此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綜合之下不外是認為諾貝爾獎評選委會大多數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白人精英,他們對中國有制度性的歧視,有發展等級的歧視,甚至有人種的歧視等等。但如果仔細分析一下,這些「見解」是站不住腳的,中國人應該多從中國自身的體制甚至在文化上找原因。中國科研體制一向落後,教育體制是傳統的應付考試的教育,把學生訓練成考試的工具,大家只知拼好成績,只知訓從聽話,從來不講求突破創新,與西方的著重個人啟發的教育體制相反,這種教育體制下又怎樣可以要求學生、將來的棟樑有創新的能力?拿不到獎項就絕不為奇了。

至於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鼓勵中庸之道,排斥競爭,所謂槍打出頭鳥,大家都平庸則平安無事,誰要創新便被視為另類而成為眾矢之的,連大文學家蘇東坡都希望其子孫只要能够平平庸庸過一生,就是再愚笨也可以,可見數千年之封建傳統文化影響之巨。

吾人認為除非重回過去關起門來閉關自守、自我陶醉,否則面對諾貝爾獎帶來之現代文明、先進制度和價值體系,中國人應當從頭反思,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培養競爭意識和創新思維,按部就班實現中國人百年零的突破之夢。

(2010-10-06) 洛杉磯越柬寮報專欄 -3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