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2010-09-22 洛城三劍客


中秋節與月亮的聯想

今天就是是中秋節了。或者小時能與童伴同玩燈籠、與親友同慶花燈、與家人桂花香茶中同聚分餅賞月,中秋節從少就是一年中最親切的日子;或者傳說中有嫦娥、后羿、吳剛、玉兔等的故事,中秋節從來就令人有一種特別的童趣;或者是因為我們有李商隱、蘇軾、辛棄疾,「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的不朽詩詞句子,中秋節與月亮從喜愛詩詞開始便分外顯得可親。現實中月光的臨照令寧靜的夜路多添了些光明踏實的感覺,而朦朧的月色令天下有情人更適合談情與漫步同遊。

中國古人對月亮最為崇拜,對月亮的專稱更多不勝數,如神話中之玉兔、明蟾、嫦娥、嬋娟等等,而詩人詞客則最喜以「冰輪」、「金輪」、「金鏡」等圓亮之外形來描述月亮的晶瑩皎潔。中秋節的月亮,感覺中應是一年中最明亮與最圓滿,而在古代,中秋節的月亮更有個比較特殊的稱謂,稱為「端正月」,想來古人可能特別喜愛此時的月亮那毫無瑕疵的亮與圓吧。事實上比諸嫵媚的新月、及那悲冷的殘月,中秋的月正是無可挑剔的盈滿與清高,端端正正地不就是最符合「端正」的儒家精神麽?

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每喜以月亮的圓缺而比喻為人生的聚散依依。《紅樓夢》裡就有「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下詠月詞無人出其右的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間的思念、團聚,都寄情於一輪明月的清輝之下,更引伸出天地永恆,而人生苦短的悲嘆。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有超級無聊者喊出了一句最無聊的話:「外國(西方?)的月亮特別圓」。上個世紀一些不懂情趣的碧眼之士,硬是唐突了嫦娥的香閨、尋不著玉兔、喝不到吳剛的桂花酒卻又醜化了廣寒宮殿。今天的國人,隨著碧眼人士的步伐,亦展開廣寒之旅,拜訪之餘不忘打著嫦娥的名號,總算名正言順吧。亦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些不算無聊的人又另喊出了一句不知是否無聊的話:「西方不亮東方亮」。其實孰圓孰亮,不過循環起落而已,與海潮起落相似,人生亦不外如是。

有天文學家指出,今年中秋月亮距地球約為四十萬公里,是自1992年以來兩者距離最遠,因此今年中秋月亮為18年來之最小者。作為地球的衛星,無論距離多遠、無論形狀大小,月亮永恆地與地球相伴,永不分離,比諸水星、金星之沒有衛星,土星、木星則分別有衛星十多枚,地球與月亮彼此從一而終的關係,既令寂寞無伴的水星金星欣羨,亦比大小關係錯綜複雜的土星木星慶幸。另一慶幸的是內人之本名就叫嬋娟(岳丈是否東坡粉絲則有待查證),因此每年的「端正月」,我們得以向僅有的一只冰輪、一個相伴數十年的「嬋娟」,傾訴傾訴人間最深摯的關注與無限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0-09-22) 洛杉磯越柬寮報專欄 -3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