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2019-12-12 洛城隨筆










本月10日大清早網路即傳來在菲律賓舉行的第30屆東南亞運動會男子足球比賽越南以30戰勝印尼,榮獲冠軍,這是繼日前越南女子足球隊戰勝泰國拿下冠軍後的另一冠軍之作,真的可喜可賀。

越南男子足球奪冠的消息在網路上不脛而走,消息的標題均大同小異,均是強調以30大勝之類的直述語詞作報導,其中一位文友在Facebook 臉書平台上的貼文是這樣寫的:「越南男子足球以30大敗印尼奪得冠軍。」這句「大敗印尼」不由令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則笑話。

這則笑話是說台灣的中華棒球隊在比賽中打敗了日本棒球隊,台灣一些媒體的報導標題是「中華隊大勝日本隊」,亦有一些媒體的報導標題卻是「中華隊大敗日本隊」,一位略懂中文的美國朋友看到後一臉茫然地向台灣朋友請教:你們中文太奇妙了,「中華隊大勝日本隊」是說中華隊勝了,而「中華隊大敗日本隊」又是說中華隊勝了,總之,你們永遠屬於勝利的一方。

笑話雖是笑話,但「大勝」與「大敗」居然是表達同一樣的意思,你不會感到有點無所適從的茫然感覺嗎?

眾所週知,「勝」是勝利,「敗」是失敗,「勝」與「敗」基本上是兩個很常見的反義詞,可是「大勝」和「大敗」使用起來竟然是同一個意思,亦即是說這一組反義詞竟然又變成同義詞了,奇怪嗎?

根據中華書局出版《多彩漢語——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一書的引述,其實「勝」與「敗」是一組反義詞並沒有錯,關鍵在前面加上「大」字後,後面再加上一個受詞(或稱賓語),那兩者就成了同義詞。

如單純只說「勝」、「大勝」,或「敗」、「大敗」,例如「A大勝」,「A大敗」,前者是指「A取得優勝」,後者是指「A輸得很慘」,意思明顯,但若當「大勝」或「大敗」後面有個受詞像上面的例子:
「中華隊大勝日本隊」,此時的「勝」是勝過的意思;
「中華隊大敗日本隊」,此時的「敗」是撃敗的意思。
因此它們的意思就相同了。

事實上中文還有很多語詞有類似的情況,例如:「好熱鬧」、「好不熱鬧」;「好威風」、「好不威風」;「好容易」、「好不容易」;「好得意」、「好不得意」;「果然」、「果不其然」;「差點跌倒」、「差點沒跌倒」;等等,乍看之下似乎是反義,事實上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曾經聽過有人說一般專業法律文件,使用外文如英文、法文,在文法結構上會比中文嚴謹,證諸上述教外國人甚至國人均摸不著頭腦、近乎模稜兩可的中文詞語,要反駁此說還真的要費一番功夫呢。


魯凡 2019.12.11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2019-12-08 洛城隨筆
































春秋時代發生的《泓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規而導致失敗的典型戰例之一。 

春秋周襄王十四年(西元前638年)初冬,宋、楚兩國的軍隊在宋國邊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隔岸對陣,當楚軍開始渡過泓水,以進攻宋軍之時,宋國司馬子魚向君主宋襄公建議趁楚軍渡河途中可以向他們突襲,宋襄公認為不可,堅持不半渡而擊,因為仁義之師的君子不趁別人困難的時候去攻打人家。

待到楚軍全部渡河上岸正在亂鬨鬨地排隊擺陣勢還未組成隊形之時,司馬子魚又建議趁敵人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進攻,宋襄公依舊不答應。待到渡過泓水的楚國軍隊正式排好陣型後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被強大的楚軍像洪水一樣直衝過來,死的死,傷的傷,紛紛敗下陣來。 

《孫子》:『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戰爭本來就是詭詐的行為,絕對不適宜作軍事家、政治家的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結果就是自取其辱,自取滅亡,不但誤國,也害了自己,成為後世笑柄。 

上述春秋時代宋襄公的事蹟跟今時今日的香港特首是何其相似,如果香港特區政府的政客,對半年來的暴亂還在做表面文章,正如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針對馬英九前主席所說的「不該模糊的模糊了、不該妥協的妥協了、不該讓步的讓步了」,一味妥協退讓,一再委曲求全,息事寧人,暴亂分子只會抓住其弱點,得寸進尺,愈來愈大膽,愈來愈暴力,愈來愈囂張。 

歷史上「泓水之戰」的主角宋襄公留下迂腐誤國的笑柄,只是宋襄公至少身邊還有個敢於諍言的子魚,今天的林鄭特首身邊卻看不到一個有風骨的諤諤之士,手下盡是唯唯諾諾、連發言都不知分寸的庸官,歷史一定會將他們今日的作為記下青冊,如宋襄公一樣流傳千古成為後世笑柄的。



l魯凡  2019.12.08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2019-11-12 洛城隨筆













近日與FB好友E書往來,常會提起一些成語以及一些歇後語,對在文章中引用成語、歇後語的頻繁率及作用雖略有分歧,但對引用恰當的成語能對文章起到畫龍點睛之效那是一致的肯定,畢竟中國成語常帶有歷史故事或者哲學意義,一個固定短語,輕易而生動地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這在中文的使用上是非常普遍的。

話說昨天偶然在油管(Youtube)看到「BTV 北京衛視」的一個歷史紀實節目《檔案》:《榮壽固倫公主與慈禧的深宮母女情》(201998日首播),北京衛視給《檔案》下的定義是「檔案是一檔紀實欄目。這裡有讓人史料未及的內幕紀實,也有國際國內大案要案、社會傳奇、情感故事,更融合了國外最新傳奇探索節目和國內欄目形式,揭開風雲人物的驚天秘聞,讓你大飽眼福,滿足你的求知慾。畢竟,吃瓜,我們是認真的。」看了該集節目,從主持人不疾不徐、仰揚頓挫的解述、加上古董式放影機、現代放影機交錯播放的一些輔助影片,的確揭開了歷史人物的秘聞,讓人大飽眼福。

節目無疑是成功的,無論是從史實,道具,主持人功力等等都看得到製作單位的認真,只有一處,可能基於百密一疏而忽略了一個事實,雖然對整個節目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筆者仍然感到有商榷的空間。

節目進行到431秒之際,主持人來到滿插藏書佈景的黑長桌子後面,拿起桌面上的白手套戴上,取起桌面上的一本據主持人稱是經過多方查找的清末著名文學家許指嚴(主持人口誤說成許嚴指)的《十葉野聞》中找到的一篇關於榮壽公主的小傳來佐證節目的可信性。筆者要說的是那雙白手套的用途。

眾所週知,當某種物件要從某處取出來之前先戴上白手套,則此用白手套拿取的東西便更凸顯其貴重性,而那戴著白手套拿著貴重物件的就算不是專家也確實是工作認真又負責的人。但見主持人從文夾中取出的貴重物品—《十葉野聞》,外觀上倒很潔白新穎,完全看不出有古籍的觀感。接著主持人將白手套拿著的書冊作個近距離特寫,鏡頭下這本貴重得要用白手套拿著的書冊卻是從右向左翻、用簡體字印成、內文是用簡體字橫行排列的《十叶野闻》,這個貴重性的認知落差真不可謂不大。

中國古籍浩繁,流傳下來的要妥善保管、保護,自是一個重視國家文物的基本方針。所謂古籍自必年代久遠、歷史悠久,不說甲骨文,古書從篆書體、隸書體、行書體以降至現今植根於楷書體的所謂繁體字書冊都是自上而下直寫、自右到左排列行文,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華民國政府為了便利大眾書寫與閱讀中英文並存的文字,明文規定公文之中文橫式書寫方向改成和英文一樣的由左而右,不過直寫中文時仍是要由右至左。

用簡體字由左而右印刷成書的冊籍,最早最早也必定是在中共在大陸建政之後,盡其量亦只有七十年,顯然這完全不是什麼泛黃殘破的古典書籍,戴上白色手套煞有其事隆而重之的拍攝手法,實教人大失所望。  

回頭呼應本文開始的話題,這個節目出示白手套的例子,如果用一句成語來概括其說,意義相近的起碼有「畫蛇添足」,「小題大做」,其實最貼切的應是「多此一舉」。「多此一舉」是指做毫無必要的、多餘的事情。「多此一舉」的歇後語亦不下十個,有北方的、南方的方言組成,如「戴斗笠打傘」,「吃鹹魚蘸醬油」,「雨下澆花」,「瞎子提燈」等等,而最通俗亦最傳神的則莫過於「脫褲子放屁」。隆而重之戴上白手套展示的不過是近代普通書籍,不是多此一舉嗎?


當然,對一個製作嚴謹的節目一時之疏忽亦不應妄加指責,只是有感於一個可能的習慣卻影響了整體的水平。提出的意見希望有關單位今後能多予注意改善,否則筆者今天的言論就真的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


l魯凡  2019.11.12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2019-09-23 洛城隨筆













自本年初起,香港特區政府鑑於現有制度未能將牽涉一宗台灣命案的香港男子陳同佳引渡回台受審,要求修訂原有《逃犯條例》解決不能向台灣、澳門和中國大陸移交疑犯和進行法律協助的法律陷阱,立意很好,卻被反中人士以及反中傳媒有意誤導,將此草案稱之為「送中條例」,挑起民眾反對將逃犯直接送往中國,藉此假議題從69日起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示威者之後與警方發生暴力衝突。自此之後示威者幾乎每周都發起常態抗議活動,並從一開始的和平示威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者甚至升級策略,將示威活動升級為暴亂,並擴及至香港各地,與警方間的衝突因而愈演愈烈。到了八月中旬,示威暴徒兩度癱瘓香港國際機場。916日,警方共拘捕了1,400多人,超過136人遭到檢控。這次由示威演變成的暴亂被視為是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事件。

香港暴徒襲擊警察
事件演變踏至現在九月下旬仍在持續,仍未有平息的跡象。期間反對派、反中人士一直都在高聲譴責香港警方過度使用暴力而對暴徒們升級的暴力卻隻字不提,其雙重標準的表態實令人無法苟同。

近日美國星島日報美西版社長兼總編輯梁建鋒先生在其擔綱播出的清談節目《總編輯時間》中特別對此作出義正嚴詞、擲地有聲的駁斥,並對香港警察維護社會秩序、維護法制的作為給予正確的詮釋,以正視聽。以下『』引號內文是筆者就梁總編有關此項涉及暴力的談話所作之筆錄。(原談話是以廣東話進行,筆錄已經過整理。)

『暴力是有因果的,這是很簡單很淺顯的道理而已,但是如果你帶了政治的有色眼鏡就很難說了。香港過去在六月以前難道一直是防暴警察天天都在街裡巡邏、見到人就撲打的嗎?難道過去香港的遊行示威警察都是這樣衝過去就這樣抓人的嗎?當然不是呀,香港警察是一種被動回應式,那些非法集結,你們在這裏安裝鐵馬、安裝各樣的、拿著裝備武器的,不用武力要驅散你們時要怎樣驅散啊?警察就是法律上賦予他們有使用武力的權利。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他的職責,他們要使用武力去保護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去維持社會的治安秩序,更加也要去保護他自己。所以警察使用武力是在法律的規限底下是他的責任。如果因為這樣他亦是冒著他自己有生命危險而做這份工作的。所以如果街頭不是出現這些暴力的抗爭者、或者是違法的行為的話,警察就不需要用到武力了,所以有因有果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其實不需要多說,如果你是蓄意帶了一個有色眼鏡那就無話可說了。』

佛教有所謂的「因果關係」,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才能夠獲得想要的結局,前因後果有著很多的關聯。

最簡單的舉例,你想吃西瓜,就要種西瓜的種子;今天你吃著甜葡萄是因為早前你種下甜葡萄的種子;如果你想吃青豆,卻種了苦瓜的種子,那你就絕對吃不了青豆,只能吃苦瓜了。

因果、因果,有了前因,才會有後果,這個淺顯易懂的關係,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範疇,成為了人世間一切生滅變化的定律法則,任何思想與行為,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

這些別有用心、故意持著雙重標準的反對人士,希望你們不要昧著良心,倒果為因,所謂人在做,天在看,這些歪理完全經不起考驗,就算是老奸巨猾的狐狸時間長了也會有露出尾巴的一天的。


l魯凡 09/23/2019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2019-08-18 洛城隨筆





最近兩個多月來最牽動世界、尤其是華人世界的新聞,當然是香港由反對政府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遊行,而急速惡化變成一連串暴力恐怖事件。由每週一次的集會遊行,進而每週數起;集會地點由金鐘、灣仔、擴展至全港十八區;佔領、破壞立法會;包圍稅務局總部大樓、警察總部;圍堵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投擲墨水彈;尖沙嘴扯下國旗丟進海裡;示威者發起行動干擾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設路障阻塞交通,癱瘓香港國際機場,等等等等。香港是否繁華落盡,從亮麗轉為黯淡?昔日的東方明珠又將何去何從?

在持續的一系列示威暴力浪潮之下,最近有多間大型香港公司、地產發展商如長江集團、新鴻基地產、恆基兆業地產、太古、信和集團、新世界發展、香港地產建設商會等先後分別在當地報章刊登廣告,譴責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已嚴重擾亂社會。當地時間八月十六日,香港多家報章刊登了署名「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的兩個整版廣告聲明,其中一款廣告有表示「禁止暴力」的插圖,頂端印上「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字樣,中間兩邊寫著「愛中國、愛香港、愛自己、愛自由、愛包容、愛法治」,下面是「以愛之義,止息怒憤」等字眼,下款是「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另外一款廣告則更簡單,只寫著:「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八個字,下款亦是「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

作為已退休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幾十年來在香港可說是叱咤風雲,無人不識,有人形容他的動向「是香港人的寒暑表」,他說的話「比香港特首更舉足輕重」;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來說,香港人「基本上離不開李嘉誠」。李嘉誠先生在香港的影響力是無庸置疑的。

我們先來看他的「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廣告。有人留意到把這數句話最尾的字拼起來,會形成這樣的「藏尾詩」句子:「因果由國,容港治己,義憤民誠」,而另外拼成的句子是把原來句子的最後兩字串連起來,便成為「自由中國,包容香港,法治自己」(可參考附圖)。姑勿論這樣的說法是否牽強,一整版自己設計、文字不多的廣告,「最好的因」不是指明示威暴徒的初衷是對的嗎?「禁止暴力」卻沒有說明是誰的暴力,模稜兩可、各取所需的說詞其真實的想法是什麼?弦外之音又透露了什麼呢?給人太多的想像空間。

另一則「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的廣告更見簡潔俐落,只要知其典故,所指便不言而喻。  

「黃台之瓜」典故出自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即武則天次子。李賢在兄長李弘死後當上高宗的太子,但終日被野心勃勃的母后武則天逼得不能安枕,最後更被廢為庶人,其後更被逼死。李賢在當太子時,有感於母子親情在權力鬥爭之下已蕩然無存,乃作《黃台瓜辭》,以黃台之瓜比喻唐代宗室,藉此勸告武則天不要再對自己的子女趕盡殺絕: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個「黃台之瓜」的出典,所表達的意思是告誡母親,不要再逼害自己家人,把子女趕盡殺絕。這與另一著名兄弟相殘的典故、三國時曹丕嫉妒其弟曹植,下令其於七步內作出包含兄弟之意而無兄弟二字的詩,否則將其處死,曹植沒走到七步,便以煮豆為題材、吟出諷刺骨肉相殘的《七歩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樣是骨肉相殘的典故,前者是母親逼害子女,後者是長兄逼害弟弟,而論知名度後者更為廣泛流傳,然而李先生捨更為人知的兄弟相殘典故,而引用長輩逼害家人之典,其寓意的摘瓜者、逼害者是誰不是清清楚楚地不言而喻了嗎?

李先生把此兩份廣告分別刊登於各大報章,而「黃台之瓜」的廣告被安排刊登於其中之一的《大公報》,眾所週知,《大公報》的立場明顯地支持中國,一向被認為有官方背景,將「黃台之瓜」刊登於該報,誰是瓜?誰是摘瓜者?以他首富頭腦之精明,沒有用意是很難令人信服;亦以他首富頭腦之精明,兩則轉彎抹角、模稜兩可、各取所需、面面俱到的廣告已經盡顯縱橫天下的老狐狸本色。

我們可以理解商人一向明哲保身,不輕易對政治事件表態以免得罪任何一方,影響生意的立場,但問題是這場動亂已經惡化成恐怖主義,暴徒的各種動作明確的是一定要將香港置於死地,那商界還能明哲保身嗎?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有營商環境都被破壞後,他們還有生意可做嗎?

不要追問筆者個人對李首富、對這些廣告的看法,首富已經親身演繹了各取所需、各自解讀的錦囊,筆者跟大家一樣,一起去各自領會吧

 

l魯凡 08/18/2019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2019-03-21《春分》七絕


春分微信論春辰,曆法中西各有因。
農曆今宵春已半,春從此日是洋人。



2019-03-17《初春》七絕


晨曦散霧透幽林,萬物更新意境深。
大地萌芽爭早發,春聲漫步寄知音。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2019-03-04 洛城隨筆










前天在微信同學群組中看到同學轉貼「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的動畫,背景音樂就是秋褲大叔主唱的《一晃就老了》,充滿落寞滄桑的歌聲,襯托著以用鉛筆畫一筆一筆勾勒出一個一個從天真無邪的孩童臉譜,漸漸長大、而青年、壯年、中年,直到暮年期間顏容的變化素描。

畫者畫工精湛,每個從少到老的主角的神韻都能透過幾枝鉛畫筆維妙維肖地呈現得栩栩如生,真是嘆為觀止。然而透過秋褲大叔蒼涼悲壯的歌聲,看著手機熒幕人物随隨變老,滄桑落寞的又豈止歌者、傷春感嘆的又豈止畫中人物而已呢?

《一晃就老了》是原名趙小兵的秋褲大叔20179月發行的單曲,『不知道何時鬢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時顏容已滄桑⋯⋯還沒騰出雙手擁抱自己,時光竟已走得這麼匆忙⋯⋯怎麼剛剛懂得時間不經用,怎麼轉眼之間就老了⋯⋯不難理解的通俗歌詞,卻正道出了時不我與的滄桑感慨。

風風雨雨大半生,奔波勞碌不曾停歇。某一天收工回家對著鏡子,看見鬢角的白髮,才驚覺自己已經老了,忍不住懷念多年前剛剛走出家門那個自己,懵懂無知,渾身是勁。好像剛剛才學會了一些人情世故,轉眼卻到黃昏之年。

聽著聽著,不由浮起古人對時光流逝消失的感懷作品,諸如:

魏晉陶淵明的《雜詩》: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饒人。

唐張九齡《照鏡見白髮》:
宿昔青雲志,蹉跎白髮年。誰知明鏡裏,形影自相憐!

宋歐陽修《採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這些古人感嘆光陰飛逝的文學作品均強調了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任何人的無情鐵律。

在這多如過江之鯽有關感嘆時光流逝的璀燦文學作品中,不可不提的還有宋朝文學大家東坡居士蘇軾的一首詞,《行香子.秋與》: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

坡翁感嘆自己衰老的面容,昨夜被秋風看到了,回答秋風說人老了,有時醉、有時病、有時慵懶。早晨來到庭院裏,感嘆時光荏苒,歲月流逝,似乎有意讓我傷心。且將所有事兒託付千杯美酒,那管它酒花雪白、眼花繚亂、燭花火紅。

古人書寫詩詞多以寄意而意在言外,像本詞先借秋風與人對話,以悲秋渲染出秋日的蕭瑟冷落;再借早上庭前,感嘆時光飛逝,世途滄桑,流露出風燭殘年的悲傷。其實作者一生多舛,仕途幾遭貶謫,表面上不願意讓人看出內心的痛苦,但總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帶來的鬱結,借秋風問語,抒發官場上的坎坷是本詞所欲託意的主題。

從感懷時光的流逝,而談到古人的借題抒發,不像離題,卻似離題,然而歲月就似流沙,誰都看不到它的身影,誰都聽不到它的腳步,一切都在默默的流逝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時不分今古,學不論詞歌,能夠引起共鳴的就是好作品。動畫的標題:《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頗有同感;感嘆時光的飛逝,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之心情,亦與蘇子同也。


l魯凡 03/03/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