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2019-11-12 洛城隨筆













近日與FB好友E書往來,常會提起一些成語以及一些歇後語,對在文章中引用成語、歇後語的頻繁率及作用雖略有分歧,但對引用恰當的成語能對文章起到畫龍點睛之效那是一致的肯定,畢竟中國成語常帶有歷史故事或者哲學意義,一個固定短語,輕易而生動地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這在中文的使用上是非常普遍的。

話說昨天偶然在油管(Youtube)看到「BTV 北京衛視」的一個歷史紀實節目《檔案》:《榮壽固倫公主與慈禧的深宮母女情》(201998日首播),北京衛視給《檔案》下的定義是「檔案是一檔紀實欄目。這裡有讓人史料未及的內幕紀實,也有國際國內大案要案、社會傳奇、情感故事,更融合了國外最新傳奇探索節目和國內欄目形式,揭開風雲人物的驚天秘聞,讓你大飽眼福,滿足你的求知慾。畢竟,吃瓜,我們是認真的。」看了該集節目,從主持人不疾不徐、仰揚頓挫的解述、加上古董式放影機、現代放影機交錯播放的一些輔助影片,的確揭開了歷史人物的秘聞,讓人大飽眼福。

節目無疑是成功的,無論是從史實,道具,主持人功力等等都看得到製作單位的認真,只有一處,可能基於百密一疏而忽略了一個事實,雖然對整個節目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筆者仍然感到有商榷的空間。

節目進行到431秒之際,主持人來到滿插藏書佈景的黑長桌子後面,拿起桌面上的白手套戴上,取起桌面上的一本據主持人稱是經過多方查找的清末著名文學家許指嚴(主持人口誤說成許嚴指)的《十葉野聞》中找到的一篇關於榮壽公主的小傳來佐證節目的可信性。筆者要說的是那雙白手套的用途。

眾所週知,當某種物件要從某處取出來之前先戴上白手套,則此用白手套拿取的東西便更凸顯其貴重性,而那戴著白手套拿著貴重物件的就算不是專家也確實是工作認真又負責的人。但見主持人從文夾中取出的貴重物品—《十葉野聞》,外觀上倒很潔白新穎,完全看不出有古籍的觀感。接著主持人將白手套拿著的書冊作個近距離特寫,鏡頭下這本貴重得要用白手套拿著的書冊卻是從右向左翻、用簡體字印成、內文是用簡體字橫行排列的《十叶野闻》,這個貴重性的認知落差真不可謂不大。

中國古籍浩繁,流傳下來的要妥善保管、保護,自是一個重視國家文物的基本方針。所謂古籍自必年代久遠、歷史悠久,不說甲骨文,古書從篆書體、隸書體、行書體以降至現今植根於楷書體的所謂繁體字書冊都是自上而下直寫、自右到左排列行文,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華民國政府為了便利大眾書寫與閱讀中英文並存的文字,明文規定公文之中文橫式書寫方向改成和英文一樣的由左而右,不過直寫中文時仍是要由右至左。

用簡體字由左而右印刷成書的冊籍,最早最早也必定是在中共在大陸建政之後,盡其量亦只有七十年,顯然這完全不是什麼泛黃殘破的古典書籍,戴上白色手套煞有其事隆而重之的拍攝手法,實教人大失所望。  

回頭呼應本文開始的話題,這個節目出示白手套的例子,如果用一句成語來概括其說,意義相近的起碼有「畫蛇添足」,「小題大做」,其實最貼切的應是「多此一舉」。「多此一舉」是指做毫無必要的、多餘的事情。「多此一舉」的歇後語亦不下十個,有北方的、南方的方言組成,如「戴斗笠打傘」,「吃鹹魚蘸醬油」,「雨下澆花」,「瞎子提燈」等等,而最通俗亦最傳神的則莫過於「脫褲子放屁」。隆而重之戴上白手套展示的不過是近代普通書籍,不是多此一舉嗎?


當然,對一個製作嚴謹的節目一時之疏忽亦不應妄加指責,只是有感於一個可能的習慣卻影響了整體的水平。提出的意見希望有關單位今後能多予注意改善,否則筆者今天的言論就真的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


l魯凡  2019.11.1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