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13年前就中華民國教育部長鄭瑞城先生於出席《蔣經國紀念基金會》慶祝成立二十周年酒會致詞時,強調前教育部長毛高文先生當年一手促成基金會,是『始作俑者』非常不以為然,並作聲討於《誰是「始作俑者」?》一文(見「魯凡文藝坊」、「南國閒情」2009年一月http://lopamliterature.blogspot.com/2013/07/20091.html),想不到13年後仍然要為另一華人高官作同一句成語的辨正。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出席記者會簡介最新防疫措施期間,被記者問及「動態清零」與「清零」的分別、「動態清零」有沒有一個具體定義、以及兩者與通關的關係。林鄭回答指「動態清零」是「一個內地的策略要求」,然後笑著說她不是『始作俑者』,如果要對『動態』兩字有一個權威性的解釋,對不起,她解釋不了。但無可否認香港的市民已經告訴了政府,他們最希望就是能與中國大陸通關。很明顯,這是與「動態清零」劃清界線的話,而且是對中國大陸的現行防疫措施相當的不以為然,這從她強調自己不是『始作俑者』可以得到佐證。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說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俑,是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指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孔子認為雖然是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實在仍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世用『始作俑者』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林鄭特首的答覆一出口,即時引起廣泛的批評,大多認為她說『始作俑者』是錯用成語,認為她想表達「第一個提出的人」,卻引用「第一個做壞事的人」的成語,實是引喻失義。其實『始作俑者』是個貶詞,意思是指第一個帶頭做壞事的人,這已是中文常識,以唸書時年年考第一自豪的林鄭特首,沒有理由不知道。如果以此推論屬實的話,則林鄭『始作俑者』之說不是錯用成語、不是引喻失義,而是對當前大陸疫情防控「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是不以為然的口吻,這就比錯用成語更嚴重得多了。
無論如何,特首用上相當負面的『始作俑者』四個字,姑勿論是否隨意評論,或者言者無心,錯用成語,聽在內地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耳中難免感到不被尊重,更而有被咀咒的感覺。一區之首者徒賣口舌,對社稷、對人民、對國家不知又有何積極作用呢?
●魯凡 2022.0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