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上有所謂的「避諱」,古時人們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等的「名諱」,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回避。「避諱」據說乃始於周朝,《左傳》有說:「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秦漢以後,凡地名、物名、官名、人名等都要迴避當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由於避諱的影響,現代中國人雖然已經不講究這些習俗,但還是有部份人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為不敬,在取名時不取同父輩或祖輩同名或同音的字作為名字,更會特別注意親屬間之稱謂。
跟以上由封建制度、儒家學說大一統觀念等所形成的「避諱」要求相比,民間亦有因吉利、八卦、風水、迷信等所衍生的「避諱」說法與做法,其形式更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最明顯者乃見於「死」字之種種避諱說法,及由此避諱說法所引伸出之各種神奇妙想。在廣東話中更是形容貼切,妙趣橫生,令人嘆為觀止。
由於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對「死」有所避諱,因而令致此字從古至今均有很多雅俗不同之講法。首先看看比較雅致的說詞:
殉,歿,殀,殞,殣,殤,殪,斃,千古,亡故,身亡,不起,喪生,喪命,殂落,去世,過世,逝世,仙逝,仙遊,升天,超生,往生,歸西,駕崩,上天堂,歸道山,返瑤池,與世長辭,百年歸老,撒手人寰,蒙主寵召,……等。這些都是「死」字在中文文字上比較雅致的另類表達,其中又以「歹」字旁的字居多。
至於為了避諱「死」字而另作說詞、或者標奇立異而另有說法的廣東語詞,雖然略帶通俗,卻勝於直接了當,一針見血,此中包括了:
去咗,走咗,瓜咗,香咗,直咗,釘咗,曲咗,冧(第3聲)咗,冇咗,過身,瓜柴,拉柴,釘蓋,瓜得,摺埋,冚旗,收皮,入窿,玩完,伸直腳,瞌埋眼,瓜老襯,唔喺度,去報到,番老家,趁地煁,食黃泥,Game Over,賣鹹鴨蛋,去攞出世紙,番去舊時果度,瞌埋雙眼、兩腳一伸,……等。
以上這麼多光怪陸離形容「死」的藻辭,難得的是都沒帶上「死」字,其用心良苦實是不在話下。記得孩童時慣聽父執輩彼此交談間,常以某某「瓜咗」以形容某人已經過世,而從二十世紀末開始從香港盛行的說詞已由「瓜咗」轉變被「香咗」取代,其次則為「玩完」、或借用英語「Game Over」代替,可見當代語言的傳播自有其流行的先決條件以及有其生長的土壤,語言始終有其無窮的生命力。
在廣東話這麼多有關「死」字的避諱說詞中,「香咗」此句近似市井之詞,卻廣被大眾接受,穩然已成此類術語的主流。香港影帝曾志偉及填詞才子林敏聰兩位便曾合作拍攝過一系列舊字新解的電視節目,其中一輯便是強調「香」字之現代用法,並開宗明義將過去「死」字以「香」字取而代之,示範例句是將所有帶有「香」字之字詞、成語、名句等強行將其以死義解,利用諧音牽強附會,卻搞笑效果十足,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下謹摘其中數則比較有趣的例子:
詐死━「裝」香。詐死是廣東語詞,正寫為裝死。由於「死」已被「香」取代,因此「裝死」便成了「裝香」。「裝香」在廣東話中就是燃香安插在香爐上之「上香」。其實「裝香」一語來源甚古,至少已見於元朝。元代張國賓所著《薛仁貴》第四折便有『快裝香來,待我親自接待去。』之說法。
瓜咗重喺度講嘢━香港。廣東話講、港同音。
死咗仲要講嘢嘅人━香港人。同上。
楚國有人生瘤而死━楚留香。瘤、留同音。
皇帝嘅女死咗兩次━香香公主。
比人屈到眼甘甘而死━鬱金香。屈與鬱,甘與金廣東話均同音。
有個斜(讀射)Nei(第1聲)眼的人死於自然━有麝自然香。射與麝同音。
元彪同洪金寶捉住隻瓜咗嘅臘鴨━元寶蠟燭香。廣東話捉與燭,臘與蠟均同音。
以上純為諧音編撰而成的笑話,當然不可作真,惟對素來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之說者卻能精心設計出如此「抵死」風趣的說詞,加上前述林林總總雅俗共賞的同義近義詞語,令此「人生自古誰無」的事情顯得更多姿多彩了。謹撰一聯以紀其趣:
輕已鴻毛,重已泰山,後已鞠躬盡瘁。
醉生綺夢,貪生唯怕,人生自古誰無?
橫批:閻王註定
v魯凡 09/03/2013 (二○一三年九月六日發表於洛杉磯越柬寮報、遠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