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在中國旅遊期間,同行好友接到不幸訊息,乃其八十多高齡之鄉親賢達在無徵兆下驟歸道山,令人百感交集之餘,更感人生之脆弱,實非人力所能操控者。
八十高齡,是否長壽,乃見仁見智,若依古人說法「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十多顯然是高壽,但若根據現代人類健康標準「人生七十方開始」來衡量,八十多不過是開始過後的第一步而已,證之長榮集團張榮發先生九十而逝,鄧小平九十三壽;國府俞大維九十六歲;宋美齡一百零六歲;邵逸夫一百零七歲;等等,八十多則不算很高壽,然則什麼才是高壽?長壽的定義又以何作標準?
有人說人生像是一個旅程,其長短依各人不同的環境、狀況而各有不同。人生旅程的長與短雖然人人的差別很大,但其過程中不知被什麼咀咒之生老病死卻是人人都大同小異,所謂「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人人都逃不開生老病死這個被咀咒的桎梏。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洞悉這個桎梏的危險,為未雨綢繆,不惜遣派徐福氏率領三千童男,三千童女,遠赴東瀛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後亦不能如願,更而遺下千載之後對自己民族的心腹之患。自秦以降所有朝代的帝皇均不惜一切代價務求自己能夠長生,甚至不老,實行傾一切能力與那咀咒抗衡,雖是屢戰屢敗,說是為了全人類也好,或只求一己之私也罷,勇於嘗試亦未嘗不是建設性的正能量也。
關於人類那生老病死的咀咒,數年前曾就香港已故詞界泰斗黃霑先生的遺作中談論過此類人生的過程。黃霑先生在專欄中提出過人若出生時就是老殘樣貌,之後一直長大,身體老殘樣貌日漸消退,年紀愈大身體相貌愈轉年青,最後到年老時身體相貌就像現在人類的少年,而孩童,最後長成嬰兒模樣而「高齡」離開人世。這個獨特的見解別開一面,超乎一般人的見解,但當時筆者仍然感到並不十分完善,因為如若人生步入晚年時回復嬰兒模樣,屆時必仍是需要旁人悉心照料,嬰兒愈小,照顧愈甚,因此特將後半部改寫為年歲可以無限,但容貌只要進化至盛年便可足矣,即是無論高壽若干,人的相貌演變至盛年就一直保持不變,直至入土為安。(見拙作「穿越燕詩的聯想」2013年6月11日)。
事過三年,當年那個狂想似乎未見有何起而行之成效,或許乃要求過高吧,藉著今天想到人生所謂高壽的問題,不妨再舊語重溫,再對以上說法略為修正。
其實也不算什麼修正,只將「萬壽無疆」的奢求修訂為七十方開始後再多七十年左右,即人類壽命基本上可延續至一百五十歲為正常。人類出生時的嬰兒都是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一路發育便一路脫胎換骨,一路成長便一路返老還童,到了七十歲才正是中年光景,八十至一百歲才是盛年,此後五十年容顏不變,只略顯經歷風霜後的成熟而已,人人一百五十歲,壽終正寢,無疾而終。
這個洞燭機先的預言乃基於對人生的愛護,設若人生既能一直保持璀璨艷麗,沒有年華逝水、老之將至之嘆,到入土為安前原則上亦能自己照顧自己,不必事事假手於人。最重要的是將「萬壽無疆」調降至「只」一百五十餘載而已,以目前基因改造的日新月異,技術上應比前者更能達成。敬請各路基因研究專家秉持此小貼士,埋首鑽研,相信若干年後,再過數代或再數代,理論上此種美妙人生模式必能實現也,屆時後世人士必對二十一世紀之先知先覺者魯凡大為歌頌自不在話下。
後記:在基因研究專家對此絕頂先見之明還沒有興趣、或在摸索研究尚未有頭緒之時,二十一世紀普天下之短視之輩皆一致對理論提出者尊稱為――『白痴』!『傻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